[TED] 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

Kuuk族的語言和我們的語言使用方式很不一樣
今天在看 Youtube 的時候看到這支影片: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| Lera Boroditsky - YouTube。因為之前聽過心理語言學的課,裡面提到的大部分概念是我有印象的。想說就趁機記錄下來
語言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?在我之前接觸相關課程的學習後,我認為是會的。在影片中列舉了五個例子來支持這個觀點

方向性

庫克族(Kuuk) 是澳洲的一個原住民部落,他們的語言:庫克語有個特性很有趣,就是他們沒有「左」、「右」這些相對方位的觀念,他們在生活中都是使用東南西北這種絕對定位在交流的
例如,他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這樣說話:「安安,你腳的西南方有隻螞蟻喔」或「诶诶,把你的杯子往北北東移一點啦」。而且在庫克語中說哈囉時,聽起來會像是這樣:
「安安,你要往哪邊走啊」然後對方就會回
「北北東的那邊啦 啊不就是你剛剛在靠北要我把杯子往北北東移動一點。你呢」
另外,除了空間感外,庫克族的時間思考方式也和我們不一樣。一般我們會認為,時間從我們的左方流進、從右方流出。但因為庫克族只有絕對方向感,所以他們認為時間是和地景綁在一起的。例如,面向南方時,他們會認為時間從左流到右;面向東方時,時間會穿過他們的身體,往背後流去

數量

來數企鵝。看到畫面上的企鵝,我們能用計數的方式算出有八隻企鵝,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有接受過計數的訓練。但有些語言並沒有類似的概念
這些沒有計數概念的語言,可能會發展出一套處理數量的方式。例如,「少」、「多」、「好多好多」之類,域比較朦朧的詞語來表達數量的狀態

顏色

有些語言有很多形容顏色的詞,也有語言只有分辨亮與暗的詞。在俄文中,他們無法直接表達藍色的概念,需要更細緻的區別是淺藍色「goluboy」還是深藍色「siniy」。後續觀察發現,會說俄語的人對藍色的變化也比較敏感
俄語對藍色有很多歸類

詞性中的陰性陽性

有些語言的詞性有分陰性陽性,然後我從來沒懂過。還好中文沒這麼麻煩XD
有些語言的詞有分陰性陽性

同一件事情被以多種語言結構解釋

有時候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,兩個人說出來的句子卻完全不相同。假設眼前有一個情境:唐先生不小心碰到桌腳,導致夫人心愛的花瓶掉到地上碎掉了
夫人看到之後很生氣地說:「你把花瓶用破了!」,而唐先生則瑟縮在角落、小聲地說「沒 … 瓶子他自己掉了 …」。從這個情境可以看出,不同的視角會影響語言如何被使用
影片中提到,說英文的人會比較注重事情是誰造成的,而說西文的人則比較不會記得事情是誰做的
誰打破了花瓶

小結

上過心理語言學的課後,我也開始學程式語言、與研究語言學。之後我對語言的想法又不太一樣了,就開始有了「語言是表述資料與行為的載體」的想法:之所以會有不同語言產生出不同思想的錯覺,只不過是因為巴別塔倒了,人們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語言,導致觀念無法交流的結果罷了
但我還是接受「語言會形塑思想」的觀點。因為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時常會群居在一起,也因此可能會共享同一種價值觀;但由於常人無法通曉全部的語言,不會說該語言的人也就無法與這群人進行交流,導致思想出現歧異、多元性因此提高
所以我認為多學一種語言,就能透過該語言,去認識使用這些語言的人的文化。這應該也算是語言能塑造思維的一種方式吧

延伸閱讀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嘗試錯誤的英文是什麼

英文單字的語源查詢工具

[TED] 興趣沒有目的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