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19的文章

[Youtube] Catherine 談學英文進化史

圖片
C’s English Corner 英文角落 - YouTube 是一個我還滿喜歡的、在教英文的 Youtube 頻道。今天在看 Youtube 的時候,剛好聽到 Catherine 在談自己學英文的經歷,就想說簡單記錄一下好了… 不過想了一下,好像沒有什麼好記錄的呵呵。就簡單列點幾個對英語學習可能有幫助的點好了 小時候的課程大量練習重複的句型,例如現在完成式 大量看無字幕的歐美劇場 去英語國家自助旅行 大概這樣吧 ​

Apple 針對 Spotify 聲明之回應

圖片
圖源 Max Pixel 昨天在逛臉書的時候,看到蘋果官網寫給媒體的新聞稿,內容是回應 Spotify 的聲明。這時才發現這兩家公司好像槓起來了。先附上中文媒體的相關新聞: 回應壟斷之說,蘋果發文反擊:沒有我們哪有現在的 Spotify|數位時代 遭指控違反公平競爭,蘋果反擊:Spotify 只想拿好處不願付出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蘋果、Spotify 周末為蘋果稅、App Store 反競爭議題隔空交鋒 | iThome Spotify 的新聞稿: Consumers and Innovators Win on a Level Playing Field Timeline - Time to Play Fair Apple 的新聞稿: Addressing Spotify’s Claims - Apple 針對 Spotify 聲明之回應 - Apple (台灣) 回應 Spotify 的指控 - Apple (香港) 對 Spotify 指控的回應 - Apple (中國) 本文不細細梳理 Spotify 和 Apple 之間的議題,而比較關注於 Apple 的應對。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,主要圍繞在公共關係層面 Apple 官網下有 Newsroom Newsroom 是一些企業為了提昇公司形象而設立的專區。通常會放一些能提昇公司正面形象的訊息,或是回覆一些負面議題,做危機處理。若以政府機構為例,類似的角色可能就像是行政院的發言人、或是衛福部的公共關係室 回頭拿 Spotify 比較一下。Spotify 也有 Newsroom,放在子網域 newsroom.spotify.com 。在官網上可以點擊 For the Record 來進入 Newsroom 網頁。以初步印象來看的話,Apple 官網與 Newsroom 的整合性比較高、而 Spotify 將公共關係與官網切割的比較開 我猜 Spotify 的策略可能是,官網主要是提供功能用的,讓消費者一進來官網就能迅速滿足註冊、訂閱等需求。而 Newsroom 則是專注用來提昇企業形象用的。簡單看了一下,覺得 Spotify 的 Newsroom 還滿用心經營的,有很多主題,感覺很像是在經營 blog 的樣子 Apple 針對各

[Youtube] 如何學習語言?靠輸入

圖片
這也是在 Youtube 上看到的影片,因為短短十幾分鐘,然後標題又很吸引我,所以就看完了(好像有 how 的東西就會吸引到我) How to Learn a Language: INPUT (Why most methods don’t work) - YouTube 影片開頭用了一個極具殺傷力的叩問:現在很多人透過上課程、Anki 工具,學了幾年外文也不見得熟練。但為什麼小嬰兒明明什麼都不會,過了幾年卻能很流利地說話呢?其實這個議題在認知心理學、或是認知語言學中有被研究過,關鍵字大概是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(language acquisition)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假設,認為小嬰兒之所以能學會語言,是因為人的腦袋中一出生後就具有「語言習得裝置」(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)。也就是說,小孩雖然背不出整套文法規則,但他腦中的語言習得裝置能夠幫助他講出他想表達的意思。我第一次學到這假說時覺得滿神奇的 語言習得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 總之,這個影片雖然沒有明講,但大概是根據這個假說、與講者的學習經驗,給出了三個學習語言的建議。分別是: 透過語句、情境脈絡來習得語言 大量獲得目標語言的輸入 聽目標語言的口語、並且跟著發音 影片中,講者根據這三個學習語言的建議,舉了很多例子與解釋。像是: 雖然非母語者看不懂、聽不懂日文,但若是搭配靜態圖片的話,我們就多了解該語句本來想表達的意思 思考分成專注模式與放鬆模式(Focused & Diffuse Mode);專注模式像是在思考數學題目的時候,會專注思考收斂的問題;放鬆模式像是洗澡時突然想到解法的時候,大腦默默地在思考問題,而且會以較靈活的角度 大概是這樣吧。這影片我覺得切入角度還不錯,跟我之前閱讀過的一些文章倡導的觀念滿像的 ​

[TED] 習得新語言的祕密

圖片
今天在逛 Youtube 時,看到 TED 這支在談如何學習語言的影片。因為短短十分鐘而已,就看完了。以下是一些筆記與心得 Lýdia Machová: The secrets of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| TED Talk The secrets of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| Lýdia Machová - YouTube 在影片一開始,講者提到她很好奇自己之外的其他多語學習者是怎麼學習的,於是她參加了多語學習者的聚會,收集別人學習語言的方法。這些是她聽到別人學習新語言的方式: 到處旅遊跟當地人聊天 在家用網路聊天 用通訊軟體互傳兩個當地人的回訊 模仿語言的聲音 先學常用的五百字 先學文法 講者將這些方法與自己的經驗結合後,認為學習語言應該要掌握以下的這四個原則: 享受 Enjoyment 講者認為,找到能讓自己享受學習語言過程的方法,能更容易學好一門新語言。我滿同意這點的。我自己目前是會看一些英文的程式語言教學文、有意思的技能專業文,來培養我對英文文章的閱讀能力 以下講者收集到的,別人與自己的能邊學習外語、邊享受過程的學習方式 彩色文法表 精心自製的單字卡 應用程式學單字的統計 用外語食譜做菜 哈利波特外語版 用外語看六人行 效率 Method 講者這邊提到的效率,比較像是方法論,就是怎樣學習外語然後記住的效率會比較高,有什麼方法可以使用。通常提到背單字,會用到的理論就是認知心理學中提到的記憶系統,策略就是想辦法將輸入的資訊從短期記憶固化成長期記憶 在認知心理學中,有提到一些固化記憶的方式,其中一個是間隔效應(spacing effect),也就是間隔一段時間後再重新記憶資訊的意思(就課後複習的意思啦)。在影片中提到的工具應該也是用這個理論比較多。以下是一些在影片中提到的工具 Anki 考生救星 Anki 教學:背單字與練習考古題的最佳軟體 憶術家 Memrise 記憶大師的圖像記憶遊戲: Memrise 線上學英文 App 黃金字表法 Goldlist GOLDLIST METHOD for Beginners | Christopher Huff - YouTube How to remember v

[TED] 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

圖片
今天在看 Youtube 的時候看到這支影片: 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| Lera Boroditsky - YouTube 。因為之前聽過心理語言學的課,裡面提到的大部分概念是我有印象的。想說就趁機記錄下來 語言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?在我之前接觸相關課程的學習後,我認為是會的。在影片中列舉了五個例子來支持這個觀點 方向性 庫克族(Kuuk) 是澳洲的一個原住民部落,他們的語言:庫克語有個特性很有趣,就是他們沒有「左」、「右」這些相對方位的觀念,他們在生活中都是使用東南西北這種絕對定位在交流的 例如,他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這樣說話:「安安,你腳的西南方有隻螞蟻喔」或「诶诶,把你的杯子往北北東移一點啦」。而且在庫克語中說哈囉時,聽起來會像是這樣: 「安安,你要往哪邊走啊」然後對方就會回 「北北東的那邊啦 啊不就是你剛剛在靠北要我把杯子往北北東移動一點 。你呢」 另外,除了空間感外,庫克族的時間思考方式也和我們不一樣。一般我們會認為,時間從我們的左方流進、從右方流出。但因為庫克族只有絕對方向感,所以他們認為時間是和地景綁在一起的。例如,面向南方時,他們會認為時間從左流到右;面向東方時,時間會穿過他們的身體,往背後流去 數量 來數企鵝。看到畫面上的企鵝,我們能用計數的方式算出有八隻企鵝,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有接受過計數的訓練。但有些語言並沒有類似的概念 這些沒有計數概念的語言,可能會發展出一套處理數量的方式。例如,「少」、「多」、「好多好多」之類,域比較朦朧的詞語來表達數量的狀態 顏色 有些語言有很多形容顏色的詞,也有語言只有分辨亮與暗的詞。在俄文中,他們無法直接表達藍色的概念,需要更細緻的區別是淺藍色「goluboy」還是深藍色「siniy」。後續觀察發現,會說俄語的人對藍色的變化也比較敏感 詞性中的陰性陽性 有些語言的詞性有分陰性陽性,然後我從來沒懂過。還好中文沒這麼麻煩XD 同一件事情被以多種語言結構解釋 有時候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,兩個人說出來的句子卻完全不相同。假設眼前有一個情境:唐先生不小心碰到桌腳,導致夫人心愛的花瓶掉到地上碎掉了 夫人看到之後很生氣地說:「你把花瓶用破了!」,而唐先生則瑟縮在角落、小聲地說「沒 … 瓶子他自己掉了

[TED] 一場你我都能參與的「資訊鍵盤革命」

圖片
圖取自 一場你我都能參與的「資訊鍵盤革命」 今天在逛 Youtube 的時候,被推播到張志祺的一個演講影片, 一場你我都能參與的「資訊鍵盤革命」 。因為看過很多圖文不符的作品、以及志祺七七的影片,覺得這個演講應該也會合我胃口,所以就看完了。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與記錄 圖文不符的社會 當下的網路,或者說社會,很多資訊其實是圖文不符的 例如,一個小模放上了自己火辣的自拍照,貼文寫著今天心情真不美麗。又或者天空中出現了一朵雲彩,就馬上有記者說是偉人降臨。之所以會有這些圖文不符的資訊出現,是因為他們想要博取觀者的眼球,也就是吸引注意力 在認知心理學中,在人在處理資訊時引起的注意力途徑可以分為兩種,分別是由上而下(top-down)與由下而上(bottom-up)。由下而上的注意力能由顯著的、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所引起,例如閃爍的檳榔攤霓虹燈、轟隆作響的閃電等等 聳動的標題、或是能引起情緒反應的題材,幾乎都能引起這種由下而上的注意力。而這類注意力因為算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了,想抑制住也很困難。因此很多想蹭熱度的媒體或字媒體,從此不在乎內容,只想透過聳動的蜜糖來吸引點閱量與觀看次數 夠特別,才看的到! - PanSci 泛科學 大腦處理視覺資訊的新線索 - PanSci 泛科學 科學家尋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| 大紀元 注意力 - 知乎 演算法控制的網路 影片中舉了一個例子,迴轉壽司。當我們從軌道上拿下壽司盤時,我們以為是自己在做選擇,卻沒想過這些選擇是被限縮後的結果。當握壽司師父發現你都拿鮪魚壽司時,他為了讓你開心,可能就會放比較多的鮪魚壽司在軌道上,好讓你能夠一直拿鮪魚壽司 在 21 世紀的網路世代,這個現象(被限縮的選擇)其實一直在發生。以 Youtube 為例,當你點擊了 Youtuber 刮彩券的跟風影片後,有沒有發現接下來的推薦影片也都是類似的題材?再以臉書為例,如果你都只訂閱與按讚內容相似的粉專與貼文,例如正妹、或是某政治立場的粉專,那往後你的臉書動態牆上可能就只會出現同類型的貼文 我們以為自己對資訊做了主動的選擇,但其實沒有,這些資訊都是被演算法計算、篩選過後的結果。原本我們只是被新聞媒體與自媒體,想方設法奪取注意力而已,但現在演算法也來分一杯羹 有注意力就有流量,有流量就有商機。當有商人嗅到金錢的味道,他就會

《COMPUTER SCIENCE: AN OVERVIEW》

先用一個段落來簡要說明為什麼會突然注意到這本書 今天在臉書上亂看貼文 1 ,先是連到 SOFT-JOB 版看鄉民對前端的討論 2 ,再看到 TonyQ 的 IT 邦系列文 3 ,然後搜尋了烘培雞 4 ,看到其中一個網頁的人是台大資工畢業的 5 ,然後找了台大資工的課綱看他們都在上什麼課程 6 ,然後搜尋了自動機與形式語言,然後找到一個交大資工的文章 7 ,然後看到底下留言有推薦《Computer Science, An Overview》這本書 網路逛街的流程說完了。好,進入正題 本書的簡介與目錄 在第零章簡介的部份,大致上有四個關鍵字:演算法(Algorithms)、計算機(Computer)、抽象(Abstration)、社會影響(Social Repercussions)。演算法就是一連串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步驟,例如 HowHow 如果要出門拍片不造成民眾困擾的話,就要先穿上褲子跟衣服,再拿起相機,才能出門拍片 計算機則是廣義的計算機,例如古早的樹枝算籌、算盤、機械運作的差分機,一直到近代的真空管、電晶體、體積電路所構成的電腦、平板、手機都算是廣義的計算機,因為他們都能用來計算 而「抽象化」是一種概念,就是把某個實體(entity)的細節組成隱藏包裝起來,然後人們只能在這個實體上看到資訊量較少的特徵。例如,消費者去飯館點餐,只會看到一碗熱騰騰的麵端到眼前,而不會看到廚房內廚師們的工作細節 最後一個是社會影響。老實說這一小節的設計我覺得還不錯,代表作者除了待在計算機科學知識體系的內部外,也試圖站在高處,觀察計算機科學對社會的影響。其中一個問題還提到「George Orwell 在 1984 所幻想的科技,在現代有沒有被實作出來了?」「這些科技的被使用方式,是不是和 Orwell 所預想的一樣?」 最後是各章的簡介。根據目錄的話我會有個小疑惑,就是不曉得會不會提到計算機組織或架構的概念,有的話可能會在資料儲存或資料處理這兩個章節提到吧(自問自答)。之後有繼續看下去的話,再來幫自己解惑跟做筆記好了 Chapter 0 Introduction 簡介 Chapter 1 Data Storage 資料儲存 Chapter 2 Data Manipulation 資料處理 Chapter 3 Operating Systems